博客年龄:18年4个月 访问:?次 文章:1395篇
时至今日,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史,仍然众说纷纭。达尔文进化论、非洲是人类发源地等说法,虽得到现代考古手段的若干证明,却远远不能道清人类历史的全部。人类发展这部漫长的秘史,恐怕会永远沉淀在亘古洪荒和时间隧道中,偶尔露出一鳞半爪,让保有好奇心的人类兴奋地回望,为浩瀚宇宙的点点星光而欣喜。
当然,这点点星光带来的欣喜,自有其价值,也会对人类社会的运转起到某种作用。比如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聚焦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从动植物驯化,欧亚大陆与非洲、美洲不同的经纬走向、语言文字的出现和传播、政治体制的发展等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后得出结论:“各大陆民族长期历史之间的显著差异,不是源自这些民族本身的天生差异,而是源自他们环境的差异。”
这一结论,对那些持有种族天生优劣论的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作者在书中直言:“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并不像某些白人种族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与欧洲民族和非洲民族本身之间的差异有关。恰恰相反,这是由于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和因素所致——特别是由于这两个大陆之间不同的面积、不同的轴线方向和不同的动植物品种所致。就是说,非洲和欧洲的不同历史发展轨迹归根到底来自他们之间的‘不动产’差异。”
对于中国,作者着墨不少。在《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一章中,对“大一统”国家体制过早形成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东亚,中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文字和国家形成方面的领先优势所产生的结果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在《尾声 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中,提到为什么中国把几千年的巨大领先优势最后让步给了起步晚的欧洲时,以郑和下西洋的突然中断为例,作者认为是中国的长期统一、君主专制,以及相对孤立状态和对技术的排斥造成的结果。这些都给我们思考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视角。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并不枯燥。拥兵数万的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被168名西班牙乌合之众俘虏、非洲的大型哺乳动物为何不能驯化、动植物的传播路径,读来都饶有趣味。
本书的副题是《人类社会的命运》,这确是一个大命题。人类社会的命运关乎每个个体的命运,回望历史,在仰望人类星空思索未来的同时,也能俯看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关注身边一个个鲜活的同胞。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