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2019-01-13 23:19 阅读(?)评论(0)



穿行青藏线上,人太渺小,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在那孤独寂寥的天地间,你会看到一个个朝圣者,一步一叩首,向着心中的圣地,坚定前行。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碗温暖的鸡汤,哈罗德自我救赎的过程,略显矫情,但戳中了每个人内心隐秘的地方。

朝圣,是每个人一生都在经历的过程,只不过心中朝圣的目标有所不同。

朝圣过程中,或会碰到志同道合者,得到理解、温暖、支持,这些美丽的风景值得珍视,但终是陪衬。

朝圣,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以上是我读完《一个人的朝圣》后,准备写读书笔记时先整理的几句话,本拟完善后发布。前两天忽然看到读者读书会微信公众号的这篇文章,行文方式和引用的例子,竟和我想象中惊人相似,看来,我们的许多想法,自以为独创,其实往往某个地方的某个人正和你不谋而合。我决定,不费脑子写了,直接转发!真的,作者和我想得八九不离十!)

 

读者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来稿 |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孤独的救赎

原创: 古草 

不知道你是否曾踏足过青藏公路,见过那成群穿着厚厚红色纱衣,膝盖手肘上绑着厚垫,顶着炎日或者忍受着严寒跪拜朝圣的藏人,双手合十带着虔诚的信仰实现着自我赎罪。

听藏人说,他们一生至少要独自完成一次朝圣,身体紧贴着地面将虔诚的信仰奉献给他们的“神人”,三步一拜五步一叩,风餐露宿两三年,磨损了肉体便升华了灵魂,这一过程既是一次信仰实现,也是一次孤独的心灵自我救赎的过程。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的一生至少要完成一次孤独的救赎。

当一个人孤独时,才会将关注的视点复归自我,忘记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碎,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三省吾身”,将过往的欣喜和悲伤一一细数,痛苦与罪恶交织,恨与赎罪相继折磨,经过“九曲十八弯”的钻肠撮心的痛苦,最终以凤凰涅槃式的重生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实现一次无声的救赎。

读过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者,是否还记得男主托马斯面对特蕾莎时总是在口头上反复絮叨地问自己的一句话“非如此不可”,天性朝三暮四,却非如此不可要收留特蕾莎,天性安于平静,却非如此不可到战乱区寻找特蕾莎,每一次托马斯自省“非如此不可”时,责任意识便更进了一步,最终在灵魂与肉体的轻重上抉择了美满的一生。 “人总是需要一个可以坚强的理由”,成长是无声的抽穗,“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至于“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只有自己才能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成长是一次由内而外的蜕变,是一次默声的修行,无言的对白。

太宰治《人间失格》里的竹内,年纪轻轻便尝试过多次吸毒、自杀,最后终于复归平静,得到生命的救赎,胡赛尼《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终于在多年后意识到自己、父亲两代人犯下的罪孽,挣脱胆怯放弃平静安逸生活,在枪林弹雨的战区里找到代表救赎的哈桑之子,那天边的风筝终于可以自由地展翅,犹豫困顿中,终得平静。鲁迅年过半百终于在《风筝》一文中忏悔儿时对堂弟的游戏进行粗暴毁坏的罪行,那耿耿于怀的陈年旧事终得赎罪。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忏悔年少伤残初期对母亲粗鲁的行为,万分悔恨,将一名作家的荣誉全部献给自己已过世的母亲。

人生就是一次对人性的认识,人性就是一场无声的孤独地赎罪与成长。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些鸟儿是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丰润了”,这是主人公安迪从被非法监禁的监狱里逃出去后好朋友瑞德发出的由衷感慨,这既是对安迪进行自我救赎的称赞,也是对自己内心渴望自由、对麻木苟活的一种反省,最终,他也因为实现了对青年时期的那个我犯的错,有了忏悔——“回首前尘往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让他明白,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他用尽一生将青丝熬成白发,最终幡然醒悟,实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宽恕。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三个宗教里都有类似“天堂”、“地狱”的地方,它们相信信仰会减轻罪责,于是形式上的“礼拜”——以磨练意志为主的赎罪形式让人这个个体有了可以独处的机会,在教堂里面对“十字”忏悔,对着西边的“圣人”独自“礼拜”,面对庞大佛像虔诚跪拜、祈祷。

一个人默默地救赎,把平日里的嚣张跋扈、过往的罪孽过错都在“神人”面前交代,乞求宽恕和谅解,在威严的神像前,把内心的不安与困顿都一一洗礼,带着一颗安宁与平静的心离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每一个人生都是一场孤独的救赎。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