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何以失格

2018-10-17 18:47 阅读(?)评论(0)
 

    直指内心的人性剖析与解读,于日本文学是最突出的特点,环顾世界,恐无出其右者。从《罗生门》、《人间失格》、《高野圣僧》到东野圭吾等人的探案,都能感受到直逼人心的拷问,敏感、怯懦、自卑、自私、罪恶……潘多拉魔盒跑出来的东西全都赤裸裸登场,让人叹为观止。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又译为《丧失为人的资格》,故事并不复杂,生性敏感怯懦的主人公叶藏,在自我放逐的过程中,经历自杀、酗酒、药物依赖,周旋于不同女性之间,渴望爱又恐惧爱,最终走向毁灭。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叶藏走向失格的思想动力,看得太明白,思想越痛苦,毁灭也就成了必然。且引用几句:

——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 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我急切地盼望着可以经历一场放纵的快乐,纵使巨大的悲哀将接踵而至,我也在所不惜。

——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一切都会过去的。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听听,叶藏的想法虽有些偏激,但不也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真相吗?

这让我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那个置身世外的傻家伙,对世界的理解与社会的规则不容,最终稀里糊涂地死去,模糊的阳光,让他始终看不明白这个世界。又让我想起了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亨伯特那种精神偏执的独白,成为人生悲剧的重要渲染点。

通过内心独白直指人性的作品不可胜数,除了悲剧,也有喜剧,比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王朔的《看上去很美》,以上二书中顽皮孩子的所思所想所历,记录了人类共同的童年和青春,那种纯真的美好,是永远值得记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结尾写道“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甚至老斯特拉德莱塔和阿克莱,比方说。我觉得我甚至也想念那个混帐毛里斯哩。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当年一直笑着读这本书,读到最后这段,竞生出莫名的感动,几欲流泪了。

恰如戏剧理论所言,相较喜剧的揭露,悲剧的撕破往往更具憾人的力量。叶藏、默尔索、亨伯特放到现实生活中,肯定并不讨喜,但他们以极端的方式,展示了人类一些有意无意隐秘起来的思想,在撕破人生的真相过程中,触动了我们的痛点、痒点,也成就了这些作品长久的魅力。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