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冷静记录,不惮触碰生活隐秘的角落 ——读多丽丝•莱辛《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生在伊朗、长在津巴布韦、30岁移居英国,多丽丝·莱辛的生活经历,和长于南非迁居澳大利亚的库切有些相像。更相像的,是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冷峻的笔锋,都仿佛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然旁观者,字里行间,冷静甚至冷酷地记录着生活,努力不做出自己的评判,把价值取舍和想象空间留给读者。 《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是莱辛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凡十九篇。莱辛在前言中对每篇小说的缘起有简单的介绍,译者裘因在译者序中重点介绍了其中的四篇。从内容看,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生活众生相的扫描;二是两性的冲突与依赖;三是青春成长期的烦恼;四是富含奇思妙想的现实折射;五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一位老妇人和她的猫》《我们的朋友朱迪思》《喷泉》《意大利套衫》《在部办公大楼外面》《崇高职业附带的好处》《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这几篇小说可归类为世象的扫描,展现多元人生的快乐、悲苦、无助、世故、挣扎。作为四个孩子“曾经的好母亲”,吉普赛人的身份,让老妇人被自己的子女和社会所轻贱,最终与一只猫相依相伴,在寒冷中死去,人的悲苦与猫的悲苦互相映衬。这种辛苦付出一生却落得结局悲惨的现象,并非西方所独有,老年人孤独的悲苦,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并非个案,这样的故事也能引起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喷泉》是出命运拨弄的戏剧,钻石工匠看似偶然的一个举动,却让女主人公米赫雷因一颗钻石改变了一生,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交集与交错,显示出命运的不可琢磨和巨大力量。这让我想起沈从文的《边城》,翠翠何辜?那种孤苦的孤独,不正是命运的无情捉弄嘛?看不到凶手,也找不到孤苦的制造者,但社会习俗、人类情感或偶然事件,却裹挟着一些人,无可阻挡地投向悲苦的境地。《意大利套衫》感觉有点儿像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男女主人公在疲乏而平淡的生活中,从到商场试穿衣服中找到了乐趣,并乐此不疲。虽然故事没有《麦琪的礼物》那么温情,但男女之间互相隐瞒、互相求解的情感,颇有相拟之处。《在部办公大楼外面》借两个人的对话,对官僚体系和公务人员的贪婪和世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主人公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在父亲病危期间,他对自己从事的政治活动,对宗教信仰,对家庭感情,对现实与噩梦,都有了一番新的思考和认识。戴着面具的生活,让他迷失了自我,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和表演家,他的相貌“总是因为自负和妄自尊大而扭曲着”。莱辛对人情世故的观察细致入微,对于芸芸众生面对命运摆布的挣扎与无奈,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着人生的片断,体现出一种冷静的洞察与悲悯。 相较于浮世绘般的世俗社会描述,莱辛对男女两性之间的情感把握则更深入,她勇敢地深入内心隐秘的角落,对现实存在但不好言说的微观情感,进行着大胆而客观的描述。《相互之间》写的是兄妹之间的乱伦,在明知背离世俗的情况下,兄妹俩持续着两性关系,婚姻只是他们维持乱伦关系的烟雾弹。在这种为世俗所不容的关系中,兄妹两人既表现出对对方与配偶之间正常两性关系的嫉妒与醋意,也处处表现出自身的无奈与空虚,这似乎是一个没有尽头又充满诱惑的噩梦。在本书的前言中,莱辛说,《一个并不美好的故事》“中谈的当然是我们本性中从未听说过对与错的那一面”,两个男主人公是好朋友,都是医生,两个“模范家庭”过着平稳友好的生活。但两个家庭友谊的表象下,“存在着惊人的瑕疵,暗藏的癌症,隐蔽的罪孽”,男女之间不正当的关系隐藏并延续了二十多年。其中一位医生去世后,另一个男主人公担起了两个家庭的重任,也满足着两个女人的需求,过着类似群婚的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中,还穿插着各种情感的微澜。《个案随笔》中的女主人公莫林,在内心的真爱与世俗的选择中,左右徘徊,试图左右逢源,但她没有这么高的手段,最终鸡飞蛋打,在失去真爱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另一方的主动权,体现着婚姻现实功利性与纯朴理想化之间冲突与抉择。 对《向伊萨克·巴别尔致敬》《福蒂斯丘太太》两篇来说,我倾向于是作者对男孩女孩青春期不安与躁动的描写。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这本书只是一个道具,是女孩子倾慕男生时的一个借口、一张幕布,故事写得平和冲淡,但女孩子朦胧的爱恋心理,表现得生动有致。《福蒂斯丘太太》则写出了青春期的男孩子对性的渴望、躁狂和非理性,对于女性的渴慕,体现在他对姐姐的压抑关注上,而作为妓女的福蒂斯丘太太则成了他发泄的对象和牺牲品。 《有关一个受威胁的城市的报告》类似科幻小说,通过虚拟的受威胁的城市所面临的各种情况,述说着对现实的看法。有些话不好直说,那就换一种方式,比如科幻式的灾难面前,就好比说聊斋,借狐狸、狼、鹦鹉、菊花之口,发出人类心底的声音:“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战斗,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死亡。”“他们的人口安置,他们的城市规划,不是根据住在该地区的居民需要决定的,而是许多冲突的机构和个人之间平衡的结果,那些机构和个人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来参加这些规划的。”“这个社会对于死亡和苦难是漠不关心的。”《雪人的思考》由一篇新闻报道引申而来,借传说中的雪人之口,描述出一个虚拟的灵长类动物,与人类交往中的所思所想所感。雪人离开了自己的族群,想进入人类的生活圈,但他与人类终究有着深深的隔膜,被人捕获并装上仪器,最终也被自己的族群所抛弃。在人类不同文明的交往史上,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之间最初的沟通者,也往往面临着身份的选择和文化的冲突,就像雪人感叹的:“为什么我不能成为他们?为什么我们如此不同,我不能成为他们?” 《摄政公园的一年》《狮子、树叶、玫瑰……》《另一座花园》,这三篇作品应该算是散文,在絮絮叨叨、散散漫漫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在逼仄的城市中,借助摄政公园四季的轮转,以及对这个物理空间及其中的人、动物、植物的观察与思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2007年,莱辛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她为“女性经验史诗的抒写者,以怀疑、激情和远见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和长篇小说的深刻与丰富比,莱辛的短篇小说焦点更集中,细节更典型,冲突更激烈,对微观情感的挖掘可谓洞若观火。如果说库切的小说是手术刀,勇敢解剖人性,带着男性的刚猛,那么,莱辛的短篇小说则是显微镜,放大并透视着人性隐秘的角落,不失女性的敏感和同情。 莱辛的短篇小说饱含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行文表达有时比较个性和隐晦,需要边读边想,甚至当时看不明白,得回过头来细细琢磨,她要表达的真义到底指向何处…… 阅读莱辛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考验。这种考验,在阅读即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到十九号房间去》时,仍将持续。
最后修改于 2019-11-12 13:03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